日期:2025-08-06 08:38:24
深夜公海上,一艘满载奶粉和药品的船,没等来加沙的码头,却等来了以色列的军舰。二十一名手无寸铁的志愿者,一夜之间成了阶下囚。 一、以色列说,这是为了安全 时间来到2025年7月的最后几天,一艘执行国际援助任务的船只在公海上遭到了拦截。船上都是些日常物资,婴儿奶粉、食物、药品,准备运往被围困的加沙。 以色列军方掐断了船上所有的通讯,像拎小鸡一样把船拖回港口。面对全世界的镜头,以色列外交部只承认“确有其事”,对“暴力执法”的指控,则报以沉默。 他们的理由万年不变:为了国家安全。 以色列方面坚定地表示,对加沙实施封锁,目的是阻止哈马斯非法运送武器。这次拦船,自然也是这个逻辑。可证据呢?一次次拦截,一次次搜查,传说中的武器始终没露面。反倒是船上的奶粉和药品,被当作战利品一样扣押下来。 这块“安全牌”,打得越来越像个笑话。
二、船上的奶粉,是加沙孩子的命 这艘船为什么非要闯这片海?因为在它身后,是早已被世界遗忘的人间地狱。 自2023年冲突再起,加沙就成了一座巨大的露天监狱。两百五十万人挤在一方弹丸之地,海陆空被围得水泄不通。 物资进不去,物价飞上天。联合国早就喊破了嗓子,警告这里正爆发“系统性饥荒”。 数字冰冷,但加沙孩子的肚子是滚烫的。到2025年上半年,联合国计划送进去的援助,只有不到三成到了人们手里。儿童营养不良率,一个恐怖的数字:超过40%。 新闻标题里的“人道危机”是什么?就是一碗稀粥是全家的主食,一个鸡蛋要掰成十份,玉米糊就算过节了。 船上那点奶粉,在那片土地上,就是命。
三、公海不是谁家后院,凭什么拦船? 事情一出,懂法的人先吵了起来。 国际法中有一项基础性原则,名曰“公海自由”。简单说,公海就像国际大马路,挂着谁家国旗的车,就归谁家管。除非你在路上搞海盗或者贩卖奴隶,否则别国无权插手。 这次,以色列显然是把国际大马路当成了自家后院,设了个私人路障。 巴勒斯坦人权组织和一众法学家气得直拍桌子:船一直在国际水域航行,目的地也是国际公认的巴勒斯坦领海,你以色列凭什么动手?就算你真有天大的安全顾虑,也该去找联合国安理会,而不是自己当警察、当法官,还当了行刑队。 这艘船背后,是一个叫“自由舰队”的民间组织。他们就是一群“犟种”,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不过是一年之前,他们所派出的船只同样遭到了扣押,而瑞典那位环保少女通贝里,当时也在那艘船上。 他们早就知道,船很可能到不了对岸。但他们就是要一次次地出发,一次次地被拦截。每一次被扣押的船,都是一个无声的宣言,把加沙被掩盖的脓疮,硬生生挤到聚光灯下。
四、世界吵成一锅粥,但哭声只有加沙人自己听见 国际社会的回应,像一出早就排练好的戏。 欧盟方面已然慌了神,外交高层博雷利直接喊话以色列,让他们立刻释放人员与船只,还直言道:你不能把怒火发泄到普通民众头上。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反应更为强烈,他们大声呼吁国际刑事法院介入调查,看看这档子事是否构成战争罪。 那身处大洋对岸的美国,其立场可就耐人寻味了。 国会里一些议员公开力挺以色列,说是“正当防卫”。白宫则和起了稀泥,呼吁“大家冷静,别把事闹大”。 这种分裂的态度,其实再真实不过。以色列仿若美国于中东地区钉入的一根楔子,只要此楔子一直存在,其引发的诸多麻烦事,便总会被某些人视若无睹、敷衍塞责。 至于以色列自己,也是骑虎难下。放宽封锁吧,国内的右翼势力能把政府喷到解散,骂他们“喂饱恐怖分子”。继续强硬吧,国际形象算是彻底崩了,全世界的口水都能把他们淹没。 夹在中间的,只有加沙人绝望的哭声。
五、一群“傻子”,开着船去撞南墙 说到底,这场风波早已超出了法律和政治的范畴。这东西犹如一面明镜智慧优配,映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里最令人难堪的隐秘之处。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、财富指数爆炸的时代,但人性最基本的东西,比如同情和良知,好像越来越不值钱了。 加沙的苦难,靠一船奶粉当然解决不了。其根基,深扎在盘根错节的权力纠葛、历史积怨与仇恨之中。 可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,那些被一些人嘲笑为“白左圣母”的活动家和记者,他们不知道此行会碰壁吗? 他们当然知道。 他们就是要开着船,去撞那堵南墙。他们就是要用这种看似愚蠢的方式,去证明有些东西比“国家安全”的借口更重要,比地缘政治的算计更值得坚守。 他们就是那点微弱但固执的烛光,非要在铁屋子里照个亮。 船,最终没能抵达加沙。 但那片拦截发生的海域,会记住这艘船和它承载的一切。 有些拷问,注定没有回音,只剩下无尽的浪潮。
配资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